还记得《小别离》里,海清饰演的妈妈为了孩子教育操碎了心,现实里,“奶奶带娃”的剧情却屡屡上演魔幻反转。
曾经,奶奶们是育儿界的“定海神针”,用老法子把儿女养得健健康康;可如今,一些奶奶随性而为只追求孩子长大的育儿方式,开始被子女诟病。
“假性带娃”这个新词应运而生,一场新旧育儿观念的“世纪大战”正在家庭中悄然上演。
奶奶群体新潮流孩子看起来健健康康能吃能喝,对于部分奶奶来说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。
但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当下,当满足生存需求已经不再是养育孩子的主流要求,长辈带娃的种种行为也有了个时髦的形容词“假性带娃”。
展开剩余88%小区里,奶奶拿着手机刷视频,孩子坐在地上玩沙子;奶奶与老姐妹聊得火热朝天,孩子已经因为好奇心对各种“勿动”公共设施开始了探索。
孩子饿了喂饭、困了哄睡,孩子想玩就给玩具,想看动画片、玩手机也都随意满足。
长辈带着孩子不哭不闹,一天又一天地长大,在年轻父母看来,这并不是真正的带娃。
奶奶们通常自认为育儿经验丰富,带孩子游刃有余。
她们帮着子女带孩子,既是在“发挥余热”,也是对子女关爱的延续。
殊不知,伴随着时代发展,育儿观念的革新,传统带娃方式已经逐步被社会淘汰。
孩子成长过程中,不能只以开心为主,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,教育孩子了解生活常识,关注孩子情感需求,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如果一味娇惯孩子,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永崋证券,沉迷电视和游戏,难免会让孩子变得做事缺乏毅力。
然而这些“假性带娃”却并不只是在教育上缺失,在亲子互动上,更是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。
不能对孩子太过娇惯,是现在绝大多数年轻家长明智的想法,但在“隔代亲”的奶奶这里,要做到不娇惯孙子孙女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
甚至有些奶奶辈在面对男孩女孩时,连一碗水端平都很难做到。
而这些“假性带娃”引发的问题,在不少家庭中都有体现,矛盾冲突不断涌现。
浙江嘉兴兰女士8岁的女儿被检查出性早熟,她和老公忙于做生意赚钱,女儿一直交给爷爷奶奶照顾。
在成长期间,兰女士曾多次提醒长辈不要频繁给孩子吃炸鸡腿、烤肠等食品。
但爷爷奶奶将孙女视为掌上明珠,只觉得兰女士小题大做。
检查结果出来后,老人依旧无法做到“遵医嘱”,多次沟通的结果,竟是双方为此大吵大闹。
四川一女子上班后,通过监控发现自己两岁的女儿被4岁的侄子用筷子戳屁股,女儿哭得撕心裂肺,坐在一旁的奶奶却冷漠纵容。
女儿哭得厉害了,奶奶竟然拿毛巾过来在给两岁孙女擦脸的过程中,用毛巾抽打了孙女的脸。
作为孩子母亲的女子为此崩溃迅速赶回老家,要求侄子父亲道歉,结果不但没有换来应该有的尊重,反而被言语恐吓。
这些“假性带娃”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,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,还引发了一系列家庭矛盾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永崋证券,很多人不禁要问,孩子的亲生妈妈为什么不能亲自带娃呢?
妈妈群体很无奈想亲自照看孩子,但作为妈妈的人,却常常有着不得已的苦衷。
年轻父母在生育子女后,大多数情况都要继续回到职场“卷工作”,只为孩子能有一个稳定富足的成长环境。
为了在职场立足、谋求更好的发展,妈妈们总是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亲自带娃。
也有一些新手妈妈在育儿经验上缺乏理论知识,在生育孩子后身心调节不够,身体未能很好恢复,爷爷奶奶就将孩子接手。
后来,即使作为妈妈看到长辈教育孩子中的种种不妥,也难以在经验理论上去说服长辈。
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,不还是把你养这么大。”
一句话,将不少新手父母噎了回去。
新手妈妈在育儿经验上的欠缺,使得她们在面对长辈的育儿方式时本就底气不足,而在实际相处中,因育儿观念差异引发的沟通问题,更是让她们陷入两难境地。
复旦女教授沈奕雯在一次演讲中,说到了自己的育儿困境。
因为工作忙碌,母亲就一直帮忙带孩子,期间每顿都给孩子喂饭,导致现在孩子都9岁了,吃饭还要人喂。
拒绝长辈对孩子的好意,长辈会伤心,但如果这样地溺爱下去,势必会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十分负面的影响,这常常让她无可奈何。
而北京朝阳的一位奶奶因为一个“把尿”问题,和儿媳爆发了剧烈的争吵。
奶奶坚持给8个月的孙子把尿,儿媳却搬出了“科学指南”称把尿会伤脊柱,导致尿床。
隔代育儿的种种矛盾因为这个小事彻底爆发。
无独有偶,在事情登上网络后,有妈妈吐槽婆婆嫌纸尿裤贵,夏天给孩子穿开裆裤,导致孩子尿路感染。
奶奶认为孩子三个月可以吃粥了,妈妈根据科学育儿知识认为孩子一岁半才能吃粥,4个月后才能慢慢添加辅食。
奶奶给孩子按时把屎把尿,认为这是培养孩子规律排便,妈妈则依据科学育儿知识表示,这样会影响孩子括约肌发育,导致孩子长大后可能长痔疮。
孩子五六个月大开始吃手,奶奶要把孩子的手上缠绷带,妈妈则称这是“口腔敏感期”,无需限制。
种种小事堆叠,如若每个问题都要追根究底,那在育儿问题上,难免就要在家中造成“鸡飞狗跳”的狼狈场面。
可是当“假性带娃”成为潮流,孩子真正的健康快乐成长,又如何保证呢?
妈妈们因现实压力难以全程亲自带娃,从而更多依赖长辈帮忙,这在一定程度上为“假性带娃”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,加剧了家庭育儿观念的碰撞与矛盾。
结语“假性带娃”看似是奶奶和年轻父母的育儿观念之争,实则是时代变迁下家庭责任与情感联结的碰撞。
但请相信,无论是奶奶的“老经验”,还是年轻父母的“新方法”,骨子里都是对孩子满满的爱。
这场“带娃风波”不会一直僵持,只要多些耐心沟通,两代人的智慧终将汇聚成更温暖的育儿力量。
当我们打破隔阂,一定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成长之路。
毕竟,所有的努力,都是为了孩子能在爱与科学的滋养下,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育儿之路虽有荆棘,但携手同行,终会迎来繁花似锦。
发布于:江苏省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